文字数: 2894 | 予想読書時間: 6 分 | 閲覧数: 74
同为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在东京完成的大规模再开发项目,六本木ヒルズ(Roppongi Hills)与汐留シオサイト(Shiodome Siosite)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都市活力与商业生态。对长期不动产投资人而言,两者的差异不仅是招商品牌或建筑外观的不同,更反映出“土地整合力”“城市定位持续性”“使用者构成”三大决定性要素。对比六本木ヒルズ与汐留シオサイト,可以看清再开发成功的关键变量:除了地段与规模,项目能否把握城市文化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切入点,直接决定资产的长期租赁收益与资本增值空间。
六本木的区域历史与发展
在江户时代,六本木名称由来有“六棵树(六本“木”)”之说,或指六位大名的“木”字名字。明治维新后,随着东京城市结构扩大,六本木逐渐从大名屋敷区转变为住宅区。在江户时代,六本木曾有長府毛利家、上杉家等大名屋敷林立。江户时代后期起,周边陆续设立多个国家公使馆,逐渐成为一个国际色彩浓厚的区域。如今,在“六本木ヒルズ”中仍可见大名屋敷遗迹——“毛利庭園”。

二战结束后,六本木的地位进一步改变。作为美军占领期间的驻扎区,形成了“外国人居留”与“夜生活”色彩浓厚的区域。1970年代起,六本木凭借其国际化与娱乐场所众多,成为东京著名的夜生活集中地。然而,到1990年代,六本木面对的正是城市基础设施老化、木造密集、防灾能力弱、道路狭窄、火灾与地震风险高等问题。许多木造建筑密集,抗震能力低;道路狭窄,大型消防车无法驶入,因此火灾风险亦较高。这种隐藏的危险促使人们提出:为了保障理想的城市环境,有必要“扩大土地规模”。面对这一现实,电视朝日(Asahi TV)的更新需求触发了与森ビル(Mori Building)合作的再开发动议;东京政府在1986年将六本木6丁目指定为再开发诱导地区,随之展开地权整合与城市更新推进。由森ビル牵头推进的决定,可谓奠定了“六本木ヒルズ”命运的基础。

同时期下的汐留开发
汐留,这片位于东京港区、毗邻新桥、银座与浜松町的土地,其历史可追溯至江户时代的幕府填海、武家屋敷集中之地。 明治维新之后,这里成为日本铁路的先驱地:1872年,日本首条铁道新桥‐横滨线启用,而旧新桥停車場正设在此地。 随着1914年东京站开通,原新桥停車場转为“汐留站”,再随后转为货运专用。
随着时代演进,昭和61年(1986年)旧国鉄汐留貨物駅被废止,22 公顷以上的铁路用地在东京核心区浮现,这成为极为罕见的“市内超大空地”。 东京都与港区及民间财团随即设定了“汐留地区综合整备计划”。以此为基础,汐留地区在1995年左右正式启动再开发。 该地块约 31 公顷,由11个街区构成,目标将办公、商业、文化、居住等功能集于一体。 2002年,这一开发区块被命名为“汐留シオサイト”(SHIOSIDE),并对外“开街”。
相比起六本木的强强联手,汐留一带的再开发源自旧国铁汐留货物站的废弃用地,面临的是一块从零起步的广域站点再配置。地方政府与多家大型开发者(如電通、三井不動産、日本テレビ等)各自拿到区块进行开发,导致区域由若干独立体块拼接而成,而非单一主体的统一规划。

在开发完工后,这里很快成为东京中央区的高楼林立区:代表项目包括 カレッタ汐留、汐留シティセンター、汐留メディアタワー 等。 公司总部、酒店、商场、会展设施等纷纷入驻。ANA(全日空)、富士通、日テレ(日本テレビ)等大企业也陆续迁入。然而,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人们开始对汐留的“活力”提出疑问。虽然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但街区内在非上班时间(尤其晚上、休日)的“人流”却并未如预期那样热闹。有媒体指出,汐留在傍晚或周末常被戏称为「枯れった汐留」——意即“已枯萎的汐留”。 原因之一是商业功能偏向办公密集,住宅人口配比较低,夜间活跃度相对薄弱。

集成 vs 分割开发后的现状
六本木ヒルズ的开发以森ビル为主导,在地权整合、设计控制与用途混合上形成高度一致的城市意象。项目不仅包含高档写字楼、豪宅、公寓与零售,更把文化设施(如森美術館)置于核心位置,牺牲短期的最高租金层面以换取长期的品牌认同与人流基础。此一“文化都心”定位,通过持续动作(展览、节庆、街区活动)不断强化场所记忆,形成地主与使用者之间的强绑定。

汐留シオサイト的开发则呈现多头并进的局面。尽管地块规模更大,但分割开发导致街区内商业地面层铺位有限、商店类型偏向写字楼午餐/外卖需求(餐饮占比高),且公共活动空间在平日更偏向于办公人群。尽管存在日本首个广告博物馆(Ad Museum Tokyo)与四季剧场等文化设施,这些设施常处于较低楼层或面积受限的位置,未能成为区域文化生态的持续发动机。
人口、地价与租赁需求的趋势观察
从地价(国土交通省・公示地价与东京都基准地价)与港区公开的统计可以看到:六本木因高端写字楼与住宅需求,核心地段的商业地价在开业后持续形成溢价区带;汐留在办公地价上虽较为坚挺,但商业地价的上行动能有限,尤其是面向零售与休闲的地价涨幅不及六本木。
在买卖端,Urbalytics 的公寓数据显示:汐留平均单价近5年总涨幅越163%(名义), 月增率约2.4%(名义)。同期六本木的公寓丈夫达到了240%,为汐留的近1.5倍。(注:以上为 Urbalytics 模拟模型输出,供投资决策参考)

在租聘端,汐留目前平均单价为1.98万/坪, 租金在38万日元。然而六本木的公寓租金达到了2.48万/坪, 约为汐留的1.2-1.3倍

投资机遇与风险
六本木ヒルズ体现出“高黏性需求”与“文化溢价”两大特点。对于希望获取稳定租金收入并追求资本保值的投资者,高端写字楼与品牌商业店面在该区域仍是首选。此外,区域内豪宅与服务式公寓的长期出租市场亦受益于六本木的国际化形象与文化活动吸引力。
汐留的机会则在于“机构化办公集群”的长期需求。若投资人侧重于稳定租户(如大型企业总部、媒体公司)及较高的租户集中度,汐留的写字楼产品能提供相对确定的现金流。但其零售与体验型资产面临补强问题:缺乏足够的周末/私人消费流量会压制餐饮与零售的收入弹性。
风险方面,六本木也并非没有隐忧。高租金、高税费与高维护成本意味着投资门槛高;对于依赖短期旅游与活动的人流,宏观经济与旅游政策波动会放大波动性。汐留的主要风险在于“单一使用偏倚”:若未来办公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远程办公常态化、企业迁徙),汐留的客流与零售收益弹性较弱,资产再定位成本高昂。
结论:"场所+体验运营"决定长期价值
六本木ヒルズ与汐留シオサイト的对比告诉我们:同样或更优越的地块规模并不自动转化为长期的商业成功。真正驱动资产长期价值的,是对场所定位的持续投入、统一而有力的规划执行、以及能否把“人”(而非仅是办公空间)带入街区的运营能力。对于投资人而言,评估大尺度再开发项目时,除了看地价与租金数据,更应把“治理结构”“地权整合度”“文化与活动供给”纳入尽职调查核心。
在东京的高端核心区,六本木ヒルズ提供了一个以文化为杠杆、打造城市符号的范例;汐留则提醒我们,单纯的规模并不能替代一致的场所表达与长期运营策略。未来的机会将倾向于那些既能提供高质量空间,又能持续创造多时段人流与体验的资产。
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复制或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或本站。


![[案例02] 豊島区高田三丁目|2.2億円翻倍转售的整栋收益楼](/_next/image?url=https%3A%2F%2F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Furbalytics.reins.downloads%2Fblog-images%2F1762146957221-Screenshot%202025-11-03%20at%2014.00.15.png&w=3840&q=75)
![[案例01] 6300万-10% 葛飾区京成立石3分RC投资楼](/_next/image?url=https%3A%2F%2F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Furbalytics.reins.downloads%2Fblog-images%2F1761725288924-1.png&w=3840&q=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