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数: 1749 | 予想読書時間: 4 分 | 閲覧数: 0
▐▐ 最近,日本总务省发布了最新的《住宅·土地统计调查》结果。这是一项每五年一次的全国性调查,被称为“土地汇总结果”。
报告详细统计了全国范围内各家庭对住宅及土地的拥有状况,包括家庭是否拥有自住房,除此之外是否还持有其他土地住宅,以及这些土地的获取方式和使用现状等等。这份数据勾勒出了日本社会财富流动的隐秘轨迹:谁更容易拥有房屋和土地?
一、超过一半日本家庭没有自己的房子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1日,日本共有大约5564万户家庭,其中拥有自有住房的家庭为2621万户,占比仅47.1%。
也就是说,还有超过一半的日本家庭居住在租赁房屋中。
而除了自住房外,有658.6万户家庭(约占11.8%)还拥有“现住所以外”的土地,比如继承来的宅基地、出租用地、别墅用地等。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自有住房比例不高,主要和房价、生活方式和城市租房便利性有关。
但从这份报告中,我们能看到更多隐藏的财富流动逻辑。
二、房子多是中年以后才买的
从年龄来看,35岁以后是购房高峰期:
- 40~50岁之间,拥有自住房的比例超过40%;
- 50岁中期之后,超过一半家庭拥有房子;
- 60岁以上则稳定在60%以上。
换句话说,大多数日本人并不是年轻时就能买房,而是在事业稳定、家庭成型之后,才逐步实现“买房梦”。
而“拥有自住房以外的土地”(比如老家的地、出租用房的地),通常也要到50岁以后才逐渐增多。
这背后也体现出一种趋势:中老年阶段是土地继承、房产投资的主要时期。
三、收入越高,房子和土地越多
除了年龄,收入才是拥有不动产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
- 年收入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4万元)以上的家庭中,有房比例超过50%;
- 收入1000万日元以上(约48万元)的家庭中,有房比例达到60%以上;
- 收入2000万日元以上(约96万元)的高收入家庭中,有房比例高达70%。
除了自住房,这些高收入家庭还普遍持有更多土地:
- 收入2000万日元以上的家庭中,有30%还拥有除自住房外的土地;
- 这类家庭平均拥有2.8件土地,而收入在1500万日元以下的家庭,平均只有1件。
也就是说,有钱人不仅买房子,还买地,用来建出租房、开公司、盖别墅,甚至投资囤地。
四、土地多数不是买的,是继承
很多人以为持有多块土地是靠购买,其实并不是。数据显示,在“自住房以外的土地”中:
- 有65.8%是通过继承或赠与获得的;
- 只有19%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买卖获得的;
- 从公司或开发机构买来的占比10.6%,从政府手里买的只有1.7%。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并没有“去买地”,而是通过家庭继承、亲属赠与得来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高年龄层的人土地更多。
这种传承机制,也意味着土地是一种代际财富的象征,作为财富积累的重要一环,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
五、非自住房土地,都做什么用了?
调查还分析了这些“额外持有的土地”的用途,94.6%的土地是住宅或事业用途。
- 68.4%是建筑物用地,比如盖房子、盖公司、做民宿;
- 16.5%是非建筑用地,比如停车场、仓库;
- 15.1%处于“空地”状态,可能闲置着等升值或暂时没有用途。
这些土地有70%以上位于“本地市区”,也就是说,很多人就在自己居住地附近拥有额外的地块。还有14.1%的土地则在“外地”,说明也有不少人“异地置业”。
六、地方人比东京人更容易拥有房子
不同地区之间也有明显差异。比如:
- 秋田县是自住房拥有率最高的地方,高达67%;
- 而东京等大城市,由于房价高、租房方便,拥有自住房的比例反而比较低;
- 但东京人却更爱买“第二房”或“别墅”,持有外地土地的比例在全国居高不下。
在一些房价相对低、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人们更容易早早实现“拥有房子”的梦想。而在大城市,很多人即使收入不低,也会因为房价太高而选择租房,同时意味着租房投资在大城市更有前景。
总的来说,这份调查清晰表明:
- 拥有自住房的人,大多在中年之后、收入相对较高;
- 非自住房土地的持有,很多时候并不是“买来的”,而是“传下来的”;
- 富人不仅有自住房,还有第二套房、土地投资、出租物业,资产结构更复杂;
- 住房与土地的持有状况,也深刻反映出社会阶层与财富积累的路径。
对普通人来说,理解这些趋势,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处在什么阶段、该如何规划买房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