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数: 1616 | 予想読書時間: 4 分 | 閲覧数: 0
▐▐ 提到日本建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抗震性能一流”。在这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几乎每栋房屋都经过严格的抗震设计。然而,2005年一场被揭露造假事件,却让日本的抗震神话轰然坍塌——建筑师姉歯耐震造假事件让公众发现,看似坚固的抗震建筑,却可能是摇摇欲坠的豆腐渣工程。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并非个别现象。姉歯事件暴露出一条贯穿建筑设计、开发、施工、销售等多环节的灰色利益链,以及审核上的严重漏洞。
#1| 姉歯事件与行业乱象
姉歯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房地产市场曾一度飞涨,但泡沫在90年代初破灭后,房价急速下滑,行业陷入低迷。
为了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去,建筑公司逐渐将节约成本追求利润视为唯一目标。一些开发商甚至开始偷工减料,试图以表面光鲜内里缩水的方式吸引购房者。
姉歯秀次原本是个籍籍无名的建筑师,但因能帮助开发商降低建房成本而迅速在业内走红。他的手法简单粗暴——通过篡改建筑结构计算书,削减房屋的钢筋含量,降低施工成本。
姉歯之所以能长期瞒天过海,得益于当时审查制度的漏洞。按照旧制度,建筑结构设计只需提交纸面计算书,审查机构主要对文件本身进行形式审查,而不会实际复核建筑的抗震性能。这给了姉歯这样的建筑师极大的造假空间。
直到2005年,一次偶然的突击检查让事情开始败露。调查发现,姉歯篡改的文件涉及十几栋公寓和酒店。
正常情况下,建筑设计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计算,确保在7级或更强地震中保持结构稳定,而这些建筑的抗震强度,竟只有标准值的30%-50%!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开发商、房产销售公司、结构设计师联手造假的利益链条浮现,整个不动产业界被卷入信任危机。
#2| 亡羊补牢,能否杜绝隐患?
面对公众的愤怒与质疑,日本政府不得不迅速出手,修改完善审查制度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建筑质量大检查,同时紧急修改建筑基准法,试图堵住漏洞。
1.双重审查制度
在姉歯事件之前,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仅需由一家审查机构确认即可。然而,这种单一审查机制存在巨大漏洞。为了杜绝再次发生类似造假行为,日本政府在2007年引入了双重审查制度,即在提交结构计算书后,必须由另一家独立机构进行复核。这样一来,即便第一道审查被糊弄过去,第二道关卡也能及时发现问题。
2.中间检查制度
新的建筑基准法还规定,所有三层及以上住宅必须在施工期间接受中途检验。这个检查环节旨在确保房屋的建造过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执行,避免施工方偷工减料。
3.严禁随意更改文件
过去,一些开发商为了赶工期,常在提交建筑文件后,偷偷更改设计内容,导致房屋建造过程中频繁出现与图纸不符的问题。新的规定明确禁止未经许可的修改,确保施工过程透明化。
#3| 居民如何在废墟中自救?
尽管制度改革堵住了不少漏洞,但对那些早已买下问题房屋的居民来说,灾难才刚刚开始。
姉歯事件涉及的几十栋问题建筑中,多数被政府列为危房强制拆除,更糟糕的是,当时的保险制度对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的建筑缺陷免责,重建费用只能由居民自己承担。这意味着,他们不仅失去了房屋,还背上了双重贷款。以川崎市一公寓为例,这栋公寓因抗震强度只有标准值的39%,被认定为高危建筑。
然而,开发商和销售公司早已破产,居民们只能自行筹集拆除重建费用。经过漫长的协商和争议,每户居民最终仍需支付高达2800万日元的重建费。另一个典型案例是藤泽市的藤沢公寓。
这里的居民选择将新建筑设计成“自住+出租”双功能公寓,例如,100平方米的专有面积可被分割为75平方米的2LDK自住房和25平方米的1K出租房。通过租金抵消部分贷款,这一创新模式后来成为问题房屋重建的经典范例,但并非所有居民都能如此幸运。
从姉歯事件到今天,日本建筑行业在制度层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造假的阴影却并未完全消散。开发商逐利、分包结构混乱、审查机制滞后等问题,仍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长期隐患。
毕竟,在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房屋是否抗震,决定的不是财富多寡,而是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