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数: 1633 | 予想読書時間: 4 分 | 閲覧数: 0
▐▐ 2025年4月13日大阪·关西世博会距离开幕还剩不到一个月,日本却悄悄陷入了塌方危机。这场被寄予厚望、扬言要“惊艳全球”的盛会,本应是展示国家实力的舞台,然而临近开幕,主办方突然变得异常低调。
新闻寥寥、施工进展模糊,仿佛在掩盖什么。而这一切,终于在3月11日被一场塌方事故彻底揭开。
#1| 海浪打脸的木质奇迹
事情要从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RING”说起。这座环形大屋顶是世博会的门面担当,由日本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操刀设计,采用日本传统神社和寺庙的“贯(ぬき)”接合技法,结合现代工艺建造而成。
RING外直径675米、周长2公里,占地约6公顷,不仅结构复杂,还充满美感——游客可以登上屋顶俯瞰整个会场,也可以在下方漫步于各国展馆之间,感受花海与海风的交融。
3月4日,这座建筑还风光无限地拿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认证为全球最大木质建筑,建筑面积达61035.55平方米。
日本媒体争相报道,主办方更是放出豪言:“来世博会,感受木造建筑的震撼吧!”
然而,荣光仅仅维持了一周,木质奇迹就出了大事。
塌方事故发生在RING内侧的水之广场。2月17日,主办方向这片区域注入海水,试图营造陆海空交融的自然景观。
然而强劲的海风掀起波浪,狠狠拍打着护岸,泥土堤防不堪重负,内侧120米、外侧480米的土墙先后崩塌。
据日媒披露,早在2月19日,也就是注水两天后,塌方迹象就已经出现。但为了掩盖问题、保住吉尼斯纪录,这一危险消息被悄悄压了下来。
直到塌方范围越来越大,护岸不断坍塌,问题再也藏不住,他们才不得不在3月11日公开这一丑闻。而这一幕,距离全球最大木质建筑认证,仅仅过了7天。
塌方事故曝光后,日本网友们一片哗然。有网友质问设计团队:“你们居然没想到海边建筑会被海水冲吗?”也有人调侃:“这是把‘海景房’的体验做到极致了吧。”
#2| 开幕前危机重重
这场塌方只是大阪世博会筹备危机的冰山一角。
展馆进度拉胯
世博会开幕在即,42个外国馆中仅有12个完成外观,其内装工程遥遥无期,部分场馆甚至连施工方都尚未确定。马耳他国家馆直到去年12月才刚刚破土动工。
更令人瞠目的是,施工费用居高不下,简单的预制件场馆造价竟高达每平方米80万日元,超出欧洲永久性仓库的造价10倍之多。
这种离谱现象无疑让参展国家苦不堪言,墨西哥、俄罗斯等8国已相继宣布退出。
入场券遇冷
除了建设问题,观众数量的预期也正遭遇现实打击。截至今年2月,仅售出787万张预售券,与目标1400万张相差甚远。
即便首相石破茂紧急调整购票政策,开放现场票和取消场馆预约制,但要避免亏损仍几乎不可能。毕竟,实际收入连建设费用暴涨后的2350亿日元预算都无法填补。
繁文缛节让人头疼
大阪世博会不仅在预算和进度上处处遇阻,审核也在拖后腿。从申请开工到获得施工许可,流程复杂、耗时超3个月,申请材料一律用日文,相关部门则鲜有主动协助,这让外国参展方抱怨连连。
波兰馆负责人直言,“要找到建筑承包商并按时完成建设简直难如登天。”
民众心态崩溃
更让日本民众心态崩溃的,是一飞冲天的预算。工程费本来预计1250亿日元,现在已经飙到2350亿,连东京奥运超支翻车的阴影都显得黯然失色了。
结果是什么?一边是工地停工断水断电,另一边是国库被掏空。日本网友早就不留情面,“与其盖这些无用的场馆,不如拿钱修堤坝吧,免得再让护岸被海浪‘二次重塑’。”
去年NHK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民众支持削减世博会经费,甚至有不少人主张干脆取消。毕竟,眼下的日本,连鸡蛋都快成奢侈品了,谁还有心情为一场未来迷宫买单?
还能惊艳全球吗?
世博会最初的口号是构建未来社会,但眼下呈现的却是现世报式开局:地基坍塌,预算失控,进度缓慢,票房扑街。大阪世博会,成了一个从未开幕、却开始谢幕的故事。
现在的处境,宛如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扩张——即便结局不妙,却无人能及时踩下刹车。
怎么样,准备好去现场打卡魔幻梦洲了吗?